學科動態:提供領域內相關的學科發展動態。
01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王焰新-石良團隊合作ES&T封面🙍🏽:華北平原深層地下水中碘富集的微生物作用
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王焰新-石良教授團隊在環境領域著名學術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contributions to iodide enrichment in deep groundwater at North China Plain”的合作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比較宏基因組學和異化碘酸鹽還原基因簇idrABP1P2的異源表達,揭示了華北平原深層高碘地下水中存在異化碘酸鹽還原菌,其介導的碘酸鹽的還原促進了碘離子在地下水中的富集🤾🏻♀️😞。鐵還原菌、硫酸鹽還原菌和脫鹵菌也可能通過鐵礦物還原性溶解、產生的二價鐵和硫化物激發碘酸鹽非生物還原、及有機碘的脫鹵來促進碘離子的生成和釋放。研究結果提出了高碘地下水中碘離子富集的微生物成因機理,有助於深化對地下水系統中碘的遷移轉化和生物地球化學行為的理解和認識👭🏻🗓。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項目☘️、水圈重點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等課題資助。
https://mp.weixin.qq.com/s/8TsbDx23rCjEMILVFwsHAQ
2.JHM專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陳坤明團隊🚴🏻♀️:育成可用於修復重金屬土壤汙染的專用型轉基因油菜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坤明教授團隊、廣東開源環境科技責任有限公司羅顏榮高工團隊和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意昂2油菜分子設計育種團隊合作🖍,在環境科學一區TOP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14.224)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Overexpression of Sedum SpHMA2, SpHMA3 and SpNramp6 in Brassica napus increases multiple heavy metals accumulation for phytoextraction”的研究型論文,轉基因創製出可有效進行土壤重金屬汙染植物修復的專用型油菜並對其各生長階段重金屬吸附效果進行了測定和評價。
https://mp.weixin.qq.com/s/ulF609pjkBPFM2k8WtsjSA
3. 重理工常海星🅾️、哈工大任南琪院士團隊賀詩欣WR:光-暗生化耦合驅動垃圾滲濾液進行氫氣能源轉化過程的微觀生物界面行為
近日👩🏻🦼,重慶理工大學常海星副教授和哈爾濱工業大學任南琪院士團隊賀詩欣教授聯合在環境領域著名學術期刊Water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Enhanced energy recovery from landfill leachate by linking light and dark bio-reactions: underlying synergistic effects of dual microalgal interaction”的論文🐱。本文提出了微藻光合作用與暗發酵的耦合技術,利用混合微藻對垃圾滲濾液(LL)中的養分和化學需氧量(COD)進行有效回收,並通過暗發酵工藝將微藻生物質轉化成生物氫和揮發性脂肪酸。本文深入解析了斜生柵藻(SO)與普通小球藻(CV)相互作用的界面協同機製,揭示了胞外聚合物(EPS)在促進無機鹽離子向細胞界面運動並被吸收轉化過程中起到的積極作用,明晰了多種生物種群相互作用對垃圾滲濾液中能量轉換的協同效應。這項工作可能會啟發垃圾滲濾液的有效處理和生物能源的生產,同時豐富了多生物協同進行汙染物能源轉化理論。
https://mp.weixin.qq.com/s/qTY-LjhaZbL5wt_LJUjk3A
02能源與材料學院
1.首個固態電化學熱晶體管問世
日本科學家開發出首個固態電化學熱晶體管,其能用電來管理熱。新問世的固態熱晶體管的效率可與目前廣泛使用的液態熱晶體管相媲美,且更穩定。相關研究刊發於21日出版的《先進功能材料》雜誌👠。現代電子設備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熱🫸🏽。過去10年🧑🏻🦼,使用電來管理熱量的概念得到驗證,催生了電化學熱晶體管器件,這種器件可通過電信號控製熱流🏊🏿,但目前廣泛使用的液態熱晶體管存在一個嚴重的缺陷:任何泄漏都會導致設備停止工作🦊。
在最新研究中🧑🦰,北海道大學電子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小組開發出首個固態電化學熱晶體管,比液態熱晶體管更穩定𓀒🧖🏼♂️,也同樣有效。研究人員解釋稱,熱晶體管大致由活性材料和開關材料組成,活性材料的導熱性會發生變化;而開關材料可控製活性材料的導熱性🐑。他們在氧化釔穩定的氧化鋯基底上製造出了最新的固態熱晶體管。該基底也用作開關材料,氧化鍶鈷用作活性材料,而鉑電極提供控製晶體管所需的電力📺。研究發現,活性材料在“開”狀態下的導熱性與一些液態熱晶體管相當🥡。而且😕,活性材料在“開”狀態下的導熱性比“關”狀態下高4倍。此外,該晶體管使用10個周期後仍保持穩定,優於一些目前使用的液態熱晶體管。團隊在20多個單獨製造的固態熱晶體管上進行了測試,確保了結果的可重復性🖖🏻📱。
這一最新研究表明,固態電化學熱晶體管具有與液態電化學熱晶體管一樣有效的潛力🤐。但目前開發實用熱晶體管的主要障礙是開關材料的工作溫度較高,約為300℃,降低其工作溫度將成為未來研究的重點。
2.新型高含硫鋰硫正極材料📻,通過界面摻雜和石墨烯層網絡保護共同實現
2023年1月5日,Nano Research Energy (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2790-8119)青年編委,江蘇師範大學劉明凱副教授發表題為“High Sulfur Loading and Shuttle Inhibition of Advanced Sulfur Cathode Enabled by Graphene Network Skin and N, P, F Doped Mesoporous Carbon Interfaces for Ultra-stable Lithium Sulfur Battery”的最新研究成果。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能源設備的能量和功率密度的要求越來越高🛏。鋰硫電池具有超高的理論能量密度和比容量,被認為是下一代電池的有希望的候選者之一🏌🏿🥲。鋰硫電池是鋰電池的一種🕘,是以硫元素作為電池正極👩🏽🚀,金屬鋰作為負極的一種鋰電池🚖。單質硫具有在地球中儲量豐富⚰️,具有價格低廉、環境友好等特點。利用硫作為正極材料的鋰硫電池👊🏿,其材料理論比容量和電池理論比能量較高🤾🏽♂️,分別達到1675 mAh/g和2600 Wh/kg,遠遠高於商業上廣泛應用的鈷酸鋰電池的容量(<150 mAh/g)🌗。與商業鋰離子電池中的插入反應不同,單質硫可以通過一個獨特轉換反應實現這一高理論容量。然而,鋰硫電池的實際應用受到了一些關鍵技術的阻礙。具體而言,(i)聚硫鋰(lithium polysulfide, LiPS)易溶解於電解液,並擴散到陽極一側,會導致容量較快衰減,並造成庫侖效率低下的問題👨🏽⚕️;(ii)活性硫的絕緣性及其與鋰離子結合的中間產物Li2S/Li2S2均不導電,阻礙了電子的快速傳輸🤽♀️,並進一步導致活性物質的低利用率⛽️;(iii)硫的巨大體積膨脹(約80%)導致正極結構的膨脹與收縮💆🏼,造成硫正極的坍塌。因此,發展一種可以提高活性硫含量🏌🏼♂️🤾🏽♀️,並同時能夠約束聚硫鋰穿梭和限製活性硫膨脹的正極材料,是實現高比能鋰硫電池規模化應用的關鍵技術。
針對以上問題,劉明凱副教授課題組發展了一種獨立自支撐的石墨烯-氮(N)、磷(P)和氟(F)共摻雜的介孔碳-硫(G-NPFMC-S)薄膜▪️,將它用作鋰硫電池的無粘結劑正極材料使用🔵。本文中製備得到的介孔碳(MC)具有極高的比表面積(921 m2 g-1),孔徑分布均勻⛹🏽,為15納米左右。在G-NPFMC-S正極內插入的石墨烯網絡可以有效提高其導電性🧗🏿♀️,同時限製聚硫鋰的穿梭。由於石墨烯-NPFMC(G-NPFMC)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多孔結構,因此實現了86 %活性硫的高擔載量。當作為鋰硫電池的正極使用時,這種獨立自支撐G-NPFMC-S薄膜實現了高比容量(1356 mAh g-1)💇🏻♂️、良好的倍率性能、以及長達500次的長循環穩定性,每循環最低容量衰減率僅為0.025%👨🏽✈️。這些優異的結果可以歸功於G-NPFMC-S薄膜內部存在的結構特色,因為高度多孔的NPFMC可以為硫的負載提供足夠的存儲空間,同時,N,P,F摻雜的碳界面和插入的石墨烯網絡有助於通過化學吸附和物理屏障效應阻礙聚硫鋰的穿梭。這種獨特的結構實現了活性硫的高負載和限製聚硫鋰穿梭,為鋰硫電池的發展提供一個有效的路徑⛹️♂️。
3.新型“變色龍”建材控溫又節能
美國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類似變色龍的建築材料,它可根據外部溫度改變其顏色以及吸收或釋放熱量。在炎熱的天氣裏🚗,這種材料可釋放出高達92%的紅外線熱量🧛🏻♂️,幫助冷卻建築物內部🐟🚵🏼♀️;在較冷的天氣裏🧏🙇♀️,這種材料只發射7%的紅外線,有助於建築物保溫🖕🏻。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上。這種建築物的低能耗方法類似於在冷的時候加一層🌆,熱的時候脫一層🍄,可在不消耗大量能源的情況下保持建築物的溫度。據估計,建築物占全球能源消耗的30%🐍,排放占全球溫室氣體總量的10%。大約一半的能源足跡歸因於室內空間的供暖和製冷。
研究人員此前已開發出輻射冷卻材料🧩,通過增強發射紅外線的能力來幫助建築物降溫。紅外線是人和物體輻射的不可見熱量。此外,還有防止在寒冷氣候下發射紅外線的材料。此次,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不可燃的“電致變色”建築材料🧘🏿♀️,它包含一個可呈現兩種構象的層🫶🏿:保持大部分紅外線熱的固態銅🐐,或發射紅外線的水溶液。在任何選定的觸發溫度下,該設備都可使用少量電力,通過將銅沉積到薄膜中或剝離銅來誘導狀態之間的化學變化。研究人員在論文中詳細介紹了該設備如何在金屬和液體狀態之間快速且可逆地切換。研究表明,即使在1800個周期後,在兩種構象之間切換的能力仍能保持。
研究團隊還創建了新材料在不同城市的典型建築中降低能源成本的模型。他們報告稱,在一棟普通的商業建築中,用於引起材料電致變色的電力不到建築總用電量的0.2%🫷🏿,但可節省建築每年供暖和製冷消耗能源的8.4%。
4.聚焦能源研究前沿↘️,iEnergy鈣鈦礦峰會成功舉辦
2023年1月13日–15日,iEnergy鈣鈦礦峰會在線上成功舉辦。本次峰會由iEnergy🙋🏼、清華大學出版社期刊意昂2和清華大學電機系共同主辦,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協辦,匯集鈣鈦礦領域頂尖專家,研討最新研究成果和未來發展趨勢。三天的峰會共完成了61場大會報告⚂,就高效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鈣鈦礦電池穩定性、疊層太陽能電池、柔性太陽能電池🙍🏽♂️、量子點太陽能電池和發光器件、鈣鈦礦發光二極管、激光🟡、探測器等進行了深入廣泛的交流🙎🏽♀️,並與線上的觀眾熱烈互動🧜🏻,答疑解問,碰撞出學術思想的火花。
5.微型3D材料可提高燃料電池效率
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創造微型3D材料的新技術🚥,最終可使氫電池等燃料電池更便宜、更可持續。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該研究,有可能 在納米尺度上按順序“生長”互連的3D層次結構,這些結構具有支持能量轉換反應的獨特化學和物理特性。在化學中,層次結構是單元(如分子)在其他單元組織中的配置,這些單元本身可能是有序的👩🏻🎤。在自然界中也可看到類似的現象🌘,例如花瓣和樹枝🏂🏽。但是這些結構具有非凡潛力的地方是在超出人眼可見度的納米級水平。
使用傳統方法,科學家們發現在納米尺度上用金屬部件復製這些3D結構具有挑戰性♣️。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能在微米或分子尺度上組裝層次結構🦣,但為了獲得納米級組裝所需的精度水平🎵👀,他們需要開發一種全新的自下而上的方法。研究人員使用從簡單化合物構建復雜化合物的化學合成方法,在立方晶體結構的核心上小心地生長六方晶體結構的鎳分支,以創建尺寸約為10—20納米的3D層次結構🌔👨🎓。由於金屬核心和分支的直接連接😘🔴,由此產生的互連3D納米結構具有高表面積和高導電性,並且具有可化學修飾的表面⚓️。這些特性使其成為理想的電催化劑載體,有助加快反應速率🖖🏽,在析氧反應中,這是能量轉換的關鍵過程。
研究人員表示🥃,逐步生長材料與在微米級組裝結構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後者是從大塊材料開始並將其蝕刻下來,新方法可以很好地控製條件。因為在通常為球形的傳統催化劑中⛏,大多數原子都卡在球體的中間🧙🏻♀️,表面的原子很少👩❤️💋👩,這意味著大部分材料都被浪費了🔣,它們不能參與反應環境。而新的3D納米結構經過精心設計,可將更多原子暴露在反應環境中,從而促進更有效的能量轉換催化。
03智能製造與控製工程學院
1.新能源汽車成為中國智能製造“新名片”
提起汽車🫶🏼,特別是傳統汽車,很多人都會想到歐洲🎃,因為那裏是汽車工業的發源地;但眼下,提起新能源汽車,相信很多人想到的會是中國。如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賣到了全世界各地,包括汽車的發源地歐洲🚉🙋🏼♀️。數據顯示,目前在歐洲🕜🛼,每10臺新能源汽車中,就有1臺來自中國🥲。去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給出了一張漂亮的出口成績單:2022年前11個月,我國汽車出口278萬輛,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1倍🙃。中國汽車工業開始崛起,我們真正地從一個汽車大國在邁向一個汽車強國🕺🈯️,電動化、智能化👩🎓、全球化給了我們機會👶🏿。中國新能源汽車“三電”技術領先全球物美價廉是中國製造的優勢,但是國產新能源汽車能夠在國外大賣,不僅僅是價格,還有更多是來自產品本身的競爭力。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電機⚃、電控——“三電”技術已經在全球領先。
https://www.sohu.com/a/625293042_121123526
2.七部門聯合發文:力推100個以上智能檢測裝備示範應用
智能檢測裝備是智能製造的核心裝備0️⃣,是“工業六基”的重要組成和產業基礎高級化的重要領域,與穩定生產運行、保障產品質量以及提升製造效率等休戚相關™️。對加快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支撐製造強國🧝🏿♀️、質量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電子製造、汽車製造🏊🏽♀️、鋼鐵、石化和航空航天🛎、工程機械、紡織製造以及生物醫藥等行業的快速發展,智能檢測裝備需求日益增加𓀀,加快推進智能檢測裝備產業發展意義更加凸顯。誠然🌈,我國智能檢測裝備產業依然存在技術基礎薄弱、創新能力不強🍦、高端供給不足、產業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已成為智能製造深入發展的關鍵短板和重要製約🌃,亟待需要提升供給能力和水平⛹️。
為加快推動智能檢測裝備產業發展,提升國產化智能檢測裝備水平🧑🏻💼🛌🏼,落實《“十四五”智能製造發展規劃》,加大對智能檢測裝備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動智能檢測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2月2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財政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工程院、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七個部門又聯合印發了《智能檢測裝備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智能檢測裝備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指出,到2025年,智能檢測技術基本滿足用戶領域製造工藝需求🛻,核心零部件🧏🏿♀️、專用軟件和整機裝備供給能力顯著提升👨💻,重點領域智能檢測裝備示範帶動和規模應用成效明顯👩🏻🚀,產業生態初步形成,基本滿足智能製造發展需求🧑🎤,如技術水平明顯提高、行業應用顯著深化、產業體系初步構建。
https://www.gkzhan.com/news/detail/154494.html
04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
1. 向可擴展算法更進一步,“量子人工智能”研究獲新進展
據英國《自然》雜誌22日報道,谷歌科學家團隊改善了量子計算機的糾錯能力,演示了隨著糾錯規模增加,錯誤率反而降低的量子計算。這項工作意味著人們向可擴展的量子糾錯更進一步,使量子計算機達到以足夠低的錯誤率運行可用量子算法的水平🫚。量子計算機和經典計算機一樣,容易發生其背後物理系統“噪音”(或幹擾)導致的錯誤🫘😽;實現其潛能需要降低錯誤率🥳。一種量子糾錯方法是用所謂“糾錯碼”,即使用一組物理量子位(量子信息單位,相當於經典計算機的比特)形成一個邏輯量子位🚶🏻♂️🧑🏽🎤。這個系統稱為表面碼邏輯量子位,可以檢測和糾正錯誤而不影響信息,但擴展這樣的系統意味著操作更多量子位,這可能引入更多邏輯錯誤🚸。為使邏輯性能隨著編碼規模增加而改善🍧,總體的糾錯需超過增加的邏輯錯誤。
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團隊研究人員哈姆特·耐文及其同事,此次展示了一種邏輯量子位表面碼👬,可以在系統規模增大時降低錯誤率⛩。他們建造了一個72個量子位的超導量子處理器⛹🏿,用兩種不同表面碼做了測試:一種稱為distance-5邏輯量子位(基於49個物理量子位)😣,另一種是較小的distance-3邏輯量子位(基於17個物理量子位)🙎🏿♀️。較大表面碼展現出能夠實現更好的邏輯量子位性能(每周期2.914%邏輯錯誤),優於較小的表面碼(每周期3.028%邏輯錯誤)☘️。研究團隊指出🫅,還需要更多研究實現有效計算所需的邏輯錯誤率,但目前這項工作✷,向人們展示出未來量子算法開發的基本要求⌚️💇♀️。
2. ChatGPT
中新網北京2月12日報道,美國OpenAI公司去年推出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近期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ChatGPT是一種基於自然語言處理(NLP)和機器學習的語言模型⛹🏽😽,是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工具的最新成果,它不僅能夠與人類進行對話,而且能夠生成可信的“創造性”內容🙋🏿♀️。
目前,該產品以一種無特別限製方式被普通用戶或開發者所使用🅾️,因此被用戶嘗試出了各種可能的應用方式🩰,其智能程度也被認為得到了廣泛認同。作為一種大型語言模型,ChatGPT的技術原理並沒有實質性的改進🧆,它利用神經網絡、海量的語言數據和文本數據來進行訓練,通過機器來學習文字和文字之間序列的概率關系,基於上下文背景信息🧑🎓,通過概率關系來預測輸出的序列詞句。它不是在理解你的語言🈺,就是根據對上下文的理解🚵,找出語言最優的概率,本質上是一個詞和句序列的輸出🧕🏿。
05經濟與管理學院
1.2023年 物流與供應鏈數字化發展4大趨勢
展望2023年,在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國物流與供應鏈數字化發展將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主要呈現以下趨勢:
一是數字化支撐物流與供應鏈企業高質量發展
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物流+數字技術”構成了物流與供應鏈行業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物流與供應鏈企業數字化轉型為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保障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起到了支撐作用。
二是數字化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
《“十四五”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規劃》提出,要加快形成現代流通統一大市場🕵🏿。《規劃》提出深化現代流通市場化改革、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體系、增強交通運輸流通承載能力👨🦯、加強現代金融服務流通功能👍🏼、推進流通領域信用體系建設。數字化是實現數字交通◾️⌛️、供應鏈金融以及搭建信用體系的有力抓手。特別是在平臺經濟背景下😫,通過平臺實現最優運力需求匹配,打通供應鏈全鏈條交易及運單數據,構成用戶畫像,完成信用評價,最終助力供應鏈金融落地🤱🏼,實現數據價值
三是數據治理及人才培養成為新需求
隨著數字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數據安全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明確,然而數據安全作為新興行業,正處在發展初期。一方面,需求側受政策驅動🧜,數據安全意識逐步覺醒,開始關註並著手建立自身的數據安全體系👨🏿🍼;另一方面,供應側受市場引導,開展了數據安全相關產品及服務的研究布局。從數據安全需求側來說,數據安全治理組織架構逐漸明晰,關鍵技術逐步補足。如何建立體系化的數據安全治理能力,培養復合型數據安全人才是未來的工作重點。從數據安全供應側來說🧑🔧,數據安全產品與服務競爭愈加激烈,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咨詢💪、培訓等服務或是突破口🫄🏻。物流與供應鏈行業的數字化的發展也將順應發展趨勢,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向前邁進。
四是數字化重塑建物流與供應鏈新生態
物流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可以分為以下3個層次,第一是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和信息系統的建設,優化作業流程🤜🏿,實現降本👰🏻♂️、提質、增效;第二是保持企業內部單項物流服務、整體解決方案及配套增值服務等業務結構的合理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第三是以數據驅動的自主演進決策替代原有的金字塔式決策體系🤵🏿♂️,推動物流企業商業變革與創新,創造由物流服務帶來的價值增量👩🏻⚖️。由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模式變革及價值增量將重構物流與供應鏈行業的產業結構,進而構建全新的行業生態💁🏻😵💫。
https://www.sohu.com/a/621970269_120526049
06高等職業技術(國際)學院
-
07國際交流學院
1.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十五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2023英漢語比較與翻譯研究國際研討會征稿通知
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十五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2023英漢語比較與翻譯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於2023年10月20日至22日在四川外國語大學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主辦,四川外國語大學承辦🦸🏻♀️。研討會主題確定為“新文科❇️、新範式:學科交叉與創新引領”🛵,旨在研討新文科背景下,新的學科範式為外語學科的交叉融合和人才培養的創新引領所帶來的新變化🧑🎄、新機遇與新挑戰,探察在數字化🚣、技術化、專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現實語境中,如何推動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能力等領域的創新發展和成果轉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貢獻學科智慧。
詳情頁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4w5EWu1hf4upjyKNjn1pqg
2.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
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將於2023年6月9至10日在美國賓州Swarthmore College舉行,大會現正徵集論文摘要,歡迎投稿。這是本系列國際漢語研討會首次在北美舉行。本次會議旨在深化國際間的教育合作,推動國際漢語教學的理論研究與發展👭👨🏼🔧,並促進跨文化的教學研究和交流。我們希望以這次活動爲契機🕶⛹🏻♂️,讓世界各地的漢語教師和學者聚在一起,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請教師和學者們分享他們過去的經驗,並展望對未來的想法🫵🏼、觀點、創新以及包括學生參與研究的策略👐🏿,並探討有關跨學科課程和未來彼此間的合作可能性🚃。我們誠心期待您共襄盛舉♗,並歡迎踴躍報名及投稿。所有活動向全世界各級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相關者以及研究學者免費開放👸🏻。與會者務請網上註冊報名👩🏻⚖️。
詳情頁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G042hmJ9SzTODjZbFSS5oA
08外語與文化傳播學院
1.2023新媒體7個小趨勢
1商業邏輯更加簡單直接🙎🏼♂️,去社交化,以商業化為主✋🏼。
2互聯網演變🥼🫃🏽,web4.0,元宇宙更進一步,虛擬現實從b端滲透到了c端🙆🏽♀️,粉絲用戶創作者的機會來了。
3新媒體矩陣界限逐漸融合𓀍,區隔愈發模糊,用戶人群交叉,都在爭奪存量市場
4自媒體商業化更進一步🪖,未來精準獲客的核心途徑是付費廣告投放,而不是靠免費內容👳🏽。
5資本入局☀️,行業利益鏈條形成,靠系統賺錢的時代了。
6媒體的產業方向縱深,重點在三農產業,農村💆🏼♂️🤲,農民,農產業,涉及到的農林牧漁🪻,
7自媒體終極拼的是價值觀